古韵飘香·传唱经典丨孔学堂诗韵文化时间——黔文物语·贵阳最早的街道在哪里?
2024-01-08 来源:无
古韵飘香·传唱经典
黔文物语
贵阳最早的街道
“正”在汉语中的含义是第一的意思,如正旦就是农历新年第一天,正月就是农历新年第一个月。同样,城市也有正街。
每个城市因为大小、方位、平原、山区以及建设早晚、条件的不同,街道多少、宽窄无一定之规,只是道路多数为东西向、南北向。但是,每个城市都会有一条最早形成的道路,也就是说,无论一座城市有多少条街道,正街只有一条。所有的城市都有正街,贵阳城也不例外,当然有正街,而这条街道就是今天的中华中路。
20世纪30年代时的贵阳大十字
贵阳在没有叫“贵阳”这个名字之前,有过“顺元”“矩州”等名字,在这些名字之前,也就是北宋刚刚建立的时候,当时黔西北少数民族(彝族)曾一度占领贵阳,给贵阳起的名字叫“黑羊箐”。贵阳苗族的传说中也有“黑羊箐”这个地名。这表明贵阳最早的原著居民里少数民族占比较大。无论是彝族还是苗族,都曾定居在“黑羊箐”, “黑羊箐”是彝语,意思是高贵美好的大竹林(古代贵阳地区盛产各类竹子)。据专家考证,“黑羊箐”准确的位置是在今天贵阳壹号购物中心与时代广场之间的“黑羊巷”,巷内原来有一口井叫“黑羊井”,它也是贵阳城历史上最早的水井。
关于贵阳城垣的历史记载最早可以追溯至宋朝。“黑羊箐”定居点前的通道就是贵阳城市最早的道路,在宋代时就叫正街。那个时候,正街由黑羊井向北至钟鼓楼。钟鼓楼的位置在今天勇烈路口的中华北路道路中间。
正街到了清代仍然是大十字到北门之间的通道,只是名称改叫大街。清末,大街又改叫北大街,王家巷口附近设立了贵阳最早的邮政局。民国时期,这条街是城里最先用油灯作路灯的街道,每到黄昏,就可以看到有人架梯登高点灯的情景。1928年中秋节时,贵阳有了电灯,1930年安装了从大南门经大十字到北门再到六广门的路灯。可以说,大街也是贵阳城内历史上的第一条夜晚有电灯照明的道路。
20世纪50年代的贵阳中华路
1930年元月,北大街更名为中华路。1938年扩建。1947年再次扩建。1951 年改称中华中路。1954年市政府拓宽并改建中华路,将沙石和石块的路面改造浇灌成为水泥道路,中华路因此成为贵阳乃至贵州的第一条水泥路。1987年及后来又数次改建中华路。2009年实施的“白改黑”路面工程,使得中华路更加焕然一新,具备国际化都市的道路条件。2010年,中华中路北口喷水池环岛拆除,中心城区道路通行能力得以提升。
今天的贵阳中华中路
作为正街的中华中路如今极具现代化都市街道的气派,沿途车水马龙,行人摩肩接踵,商铺首尾相连,一派繁华。